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兼职教授John Komlos撰写,伟德国际victor1946孔军教授、康蓉副教授翻译的文章《美国2019年的实际失业率是官方公布的和菲利普斯曲线预测的两倍》在CSSCI期刊《政治经济学报》(第24卷)上发表,原文于2021年1月13日在学术期刊Challenge线上发表,DOI:10.1080/05775132.2020.1863547。
文章认为美国劳工统计局给出的官方失业率不足以准确衡量和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根据以往研究,如果失业率低于失业的非加速通胀率(NAIRU),就会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Friedman, 1968; Phelps, 1967),但2019年之前较低的失业率很难解释低通胀现象,因此认为包括官方失业率在内的整个估计方法不准确,以及在此基础上计算的潜在产出在理论上和经验上有缺陷。这不仅对经济学基础研究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也使政府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央行以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为基础的货币政策面临失效。因此,作者认为应该对传统经济学中“失业”概念的内涵作出调整,使之更能反映经济性质、劳动者心理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基于此,文章通过大量证据说明传统失业概念“积极寻找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的缺陷,提出新的失业定义“想要工作或愿意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具有合理性。进而,作者根据新定义测算了美国真实失业率,发现从1994年至2019年间平均失业率为10.7%,比5.7%的官方失业率和菲利普斯曲线预测的失业率高出5个百分点。基于更具包容性的失业概念,文章所估计的真实失业率在六个方面比官方公布的失业率能够更好地吻合劳动力市场状况:(1)细致刻画人口调查中无法描述的主观问题和对工作搜寻失去信心的趋势;(2)不与失业的非加速通胀率(NAIRU)的概念相冲突;(3)符合没有工资压力的情况;(4)更加符合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其中低技能、低学历的工人必须比过去更努力地寻找工作;(5)它与对新自由主义原则、政治制度和体制的信任度下降的联系更加紧密;(6)其中一个模型支持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可能有一个陡峭且具有统计意义的斜率系数更符合实际。
该文是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反思,批判了传统失业概念的局限性和欺骗性,对失业理论有所创新,在实践中改善了真实失业的统计。